世界上最偉大的秘密:復利
http://junyues.com/thread-5555332-74-1.html
1、美國耶魯大學1億1千萬的捐款
美國的耶魯大學,1979年的時候有一群同學在開同學會,他們畢業了25年。這一群同學說學校很照顧我們,不如捐筆錢給學校啊。這個想法一說出來就受到支持,所以有幾十個學長也捐了錢,他們自己這個班的同學捐了7萬5千美金,比他們高一屆的捐了30萬美金,總共是375000美金。
本來他們想這個錢直接捐給學校就算了,但后來有人說學校不會理財,不如我們來幫學校理財。于是他們就用這筆錢給學校理財,用25年的時間看這筆錢會變成多少錢。結果25年后,也就是2004年,美國耶魯大學收到歷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捐款,總共1億1千萬美金。為什么會有這1億1千萬美金呢?
是因為平均這個錢操作的基金復利是37%!
2、諾貝爾獎金始終發不完的故事
諾貝爾基金會成立于1896年,由諾貝爾捐獻980萬美元建立。基金會成立初期,章程中明確規定這筆資金被限制只能投資在銀行存款與公債上,不允許用于有風險的投資。
隨著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會運作的開銷,歷經50多年后,諾貝爾基金的資產流失了近2/3,到了1953年,該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。而且因為通貨膨脹,300萬美元只相當于1896年的30萬美元,原定的獎金數額顯得越來越可憐,眼看著諾貝爾基金走向破產。
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于是求教麥肯錫,將僅有的300萬美元銀行存款轉成資本,聘請專業人員投資股票和房地產。
新的理財觀一舉扭轉了整個諾貝爾基金的命運,基金不但沒有再減少過,而且到了2005年,基金總資產還增長到了5.41億美元。從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,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諾貝爾的遺產。
諾貝爾基金會長線投資的歷史,追求復利收益的歷史,伴隨著人類的各種天災人禍和戰爭。可是一路走來,長線仍有可觀復利收益。估算可知,從1953年到現在,諾貝爾基金的年平均復利速度超過20%。
3、美百歲老太180美元變成700萬美元
美國伊利諾斯州森林湖市100歲老嫗格蕾絲·格羅納離開人世后,竟將700萬美元的遺產都捐贈給了她的母校森林湖學院。據格蕾絲的多年好友日前披露,這名百歲老太的700萬美元巨款,竟然全都是來源于她在1935年購買的180美元美國雅培公司的股票。
這個真實案例,是開始于1935年,其后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戰爭包括二次世界大戰、冷戰、其他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,還同樣經歷了全球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、天災人禍等,一路艱難走來,長線投資仍然達到16.3%的年化復利收益。
人類的經濟縱然有波動,但始終是向上的。科學技術的進步,社會的發展,總會帶來一個又一個的或者是地區或者是具體新興產業的經濟熱點。
經計算,70年平均每年的復利收益是16.3%。
4、普通教授留下八億美元遺產的故事
2005年,在布魯克林工藝大學任教60年的歐斯默夫婦相繼去世。兩人膝下無子,tangren7025.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教授。但當清理他們投資財產時發現,發現他們有一筆資產已累積到8.57億美元。當然后來全部捐贈了。那么,他們的財富從何而來?他們一對普通的學校教授,為何有如此之大家庭財富儲備?
原來,早在1960年,大學教授歐斯默夫婦以獨到眼光把僅僅不過5萬美元的積蓄交給巴菲特打理,并且一放就是45年從沒有取回。45年后,總資產達到8.57億美元。平均年回報率24%左右。
算算你的人生投資何時翻翻
金融學上有所謂的“
72法則
”,用“72除以增長率”估出投資倍增或減半所需的時間,反映出的是復利的結果。
舉例來說,假設最初投資金額為100元,年利率9%,要想計算本金翻倍的時間,使金額滾存至200元,就利用“72法則”,將72除以9(增長率),得8,即需約8年時間。雖然利用“72法則”不像查表計算那么精確,但也已經十分接近了,因此當你手中少了一份復利表時,記住簡單的72法則,或許能夠幫你不少的忙。
了解了復利,再利用72法則,我們就可以輕松算出自身價值何時翻倍。
舉例來說,阿伊和阿榮同時大學畢業,阿伊在內地家鄉找了份工作,而阿榮則南下深圳求發展。兩人找到的工作薪水一樣高,都是年收入3萬元。阿伊身處經濟發展速度為1%的內地,要翻一番需要72(72/1)年的時間,而在阿榮所處的深圳,收入按3%增長,因此,收入翻一番只需要24(72/3)年左右。開始時的一點點投資,經過利滾利的發展后,差異如此之大,這不能不令人感到投資的微妙。仔細再想想,這樣的投資不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經典的縮影嗎?
愛因斯坦曾說過“復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可怕”。對于一個剛剛起步的,擁有良好基礎素質、條件的年輕人,“復利型”的職業規劃,是成長之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方法,不但對這個年輕人本身,更對他的家庭以及他將工作的企業都非常有價值、有意義。
復利人生的三特性
要想擁有復利型的人生,參照已有的觀點,我認為必須具備三點:
首先,是目標導向性。我個人認為復利思維是以最終結果為目的的,它要求每個有理想的人都要有清晰的目標,而且要可以量化,讓計劃的執行者可以明白自己每天的任務,以及在計劃中所處的位置,今天的事情要今天做完。
其次,越早越好的時效性。復利的作用需要在時間的隧道中發揮作用,如果行動過晚,時間很短,那么復利的作用不會太明顯。所以凡事最好有了計劃,盡早行動。執行力很強的人往往會提前行動,爭取時間。有了目標,沒有了時間的話,復利一樣無法發揮作用的。所以有了目標,還要有時間,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做了。做的不到位,最終目標一樣無法實現的。
第三,長期維持的趨勢性。有評論道:“我們每人每天都有一筆不菲的投資基金,誰都不多不少,那就是時間。時間一樣,關鍵是你把它投資在哪里。有的人把時間撒在了學習和工作中,有的人把時間撒在了家庭中,有的人則把時間押注在混沌當中。似乎這一天的投資不足以決定什么或者改變什么,但是如果是兩天、三天、四天……或者一直持續70年,那么,當初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會像被施展魔法似地發生,而施法者正是復利也。
這有點像中國人的養生,二十歲時看上去人人身體都差不多,但為什么最后有人活到70歲,而有人卻活到90歲呢?就是每天一點小努力,一點小堅持,比如早睡半小時,少用一根煙、多笑一次、多鍛煉20分鐘………一直堅持,壽命自然會多二十年。
要說明的是,復利只是一個中性詞,是褒是貶取決于使用者。使用的目的不同產生的結局可想而知。每天固定的投資額經過長久的持續,就會像雪球一樣滾起來。十年寒窗所回報的不僅僅是考進一所好的大學,而且會是更多:好的工作,待遇,認識更高層次的人,接觸更高的工作層面。而這些又會給你更體面的生活和更寬廣的見識,簡言之就是良性循環。而當初把時間荒廢在吃喝玩樂中的人,可能(不能說絕對)獲得的回報是為生活四處奔命,而在為糊口而忙的時候卻已經已無暇顧及自身的進步和長遠規劃,追不上前進的腳步了。簡言之就是惡性循環。”
李嘉誠先生從16歲開始創業一直到83歲時,白手起家67年,家產就已達260億美元,對于普通人這是一個天文數字,是不可想象的,李嘉誠也因此成為世界華人的首富。但是我們仔細來算,如果我們有一萬美元,每一年復利達到24.7%,用同樣時間,就可以做得同李嘉誠一樣出色。猛然看,一年24.7%的利潤并不高,我們也許會在一兩個星期的時間里獲得比這高得多的收益,但事實上,成功的艱難不是在于一次兩次的暴利,而是持續的努力與保持。
每天我們的人生都有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,每天睡覺之前都反問一下自己:這一筆投資大部分都用在我所追求的目標上了嗎?又堅持了多久?
當你堅持下去的時候,你會發現,即使一點點的投入,也不斷地利復利,進入良行循環當中。即使開始的時候辛苦點、受點挫折也不要緊,坦然面對,要明白最終這一切都會有不菲的回報。
樹立一個端正的態度,設立一個長期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去做,利用復利的威力,成功會離我們越來越近。
[
本帖最后由 名都花園 于 2018-2-5 18:20 編輯
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