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中國一輩子不買房,一直租房現實嗎?
作為一名已到適婚年齡的老阿姨,最近的煩惱大概被爸媽催著買房了。在“深圳房價降6元,勢頭還是較猛”的笑料下,居高不下的房價已成為大家的負擔。 有人說,買房才有安全感。可是,安全感最大的來源難道是房子嗎?對于年輕人來說,早早地背上沉重的房貸是扼殺其人生的可能性嗎? 在買房還是租房的選擇題上,我想,看完這5個過來人的故事,你會有新的思考。
今年你買房了嗎?房貸每月還多少?
當同齡人開始勒緊褲腰帶給銀行還錢的時候,北漂朋友Black還糾結著是否要離開北京,退回二三線城市買房。
Black是某公司的內容主管,到手月薪12K,每天除了不停地訓斥豬隊友的下屬,就是在被總監破頭大罵的夾縫中生存。
我驚訝地問他:“你不是一直想在北京扎根嗎?”
“太難了。本想攢夠首付就在通州買房,結果現在北京政府機關搬過去,要騰飛,高攀不起了。難道要去燕郊?雖然只隔了一河,可那兒就不是北京了啊!”
我沉默許久。
曾有人花了1050萬買了個地下室,因為它靠近的小學可以直升全國最頂尖的中學——北京四中。感嘆中國父母為了孩子的不易之余,我想起一個問題:
“用20~30年還房貸,是件很愚蠢的事情嗎?”
我是第一批90后,前兩年碩士畢業,在某民企上班,月薪6000多。女朋友是我的大學同學,我們在外面租房子,每月交房租、吃飯、生活、還花唄,所剩的寥寥無幾。工作后的最大變化是,身邊朋友討論的話題總是避不開房子。
“房價又漲了”
“XX又買了第二套房子,離我們公司不遠”
“兄弟你趕緊買吧,再不買還要漲,以后都買不起了”
“聽說好多人來西安落戶了,這房價肯定越來越貴”
......
講真,聽完總是忐忑不安,誰都知道房價肯定越來越貴,可我就是買不起啊!
我倆談了4年戀愛,感情穩定,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,而且未來丈母娘明確表示沒房不讓女友嫁給我,買房問題提上日程。
我的家庭很普通,爸媽經營一家餐館,積蓄并不多,傾盡雙方父母家底外加向各種親疏親戚借了十多萬,在二環外買了一套70平米的二手毛坯房(2008年的樓盤),首付給了27萬,外加中介費與稅收等一共30多萬。
這幾年,為了還錢還房貸,我倆拼命賺錢。正職工作力求升職加薪,還開了淘寶店賺點外快。我爸媽看著我倆心疼,每天起早貪黑地干活,想盡最大能力幫我減輕負擔。哎,想想都挺對不起他們的。
1月的時候,爺爺一直拉肚子,當時只是單純地覺得吃錯東西。探望他的時候,他說已經好多了,我們也沒太在意。
后來,奶奶打電話說要帶爺爺到醫院檢查,醫生診斷癌癥晚期,可他做了幾次化療就回家了,也不怎么吃藥,一直熬到3月。
然而,就在爺爺去世前10天,我爸被查出胃癌晚期,所幸沒有擴散,整個胃部被切除。醫生非常不解,這種病肯定早有征兆,為什么會拖到切除的地步?
我爸說,3個多月前胃就不舒服,好幾次吐出小硬塊,想想家里還要還房貸,就去藥店買了點止痛藥頂著。
我爸手術后一周就出院了,爺爺被病痛折磨得閉上了眼。
喪禮過后,奶奶抹著眼淚說,爺爺知道我們家為了買房吃盡苦頭,反正活了大半輩子也夠了,不想再給家里增加負擔,拉了1個月肚子都不肯去醫院,幾次化療后也是嚷著回家,誰也拗不過他。
有時候我在想,一套房子,賠了一條人命、一個胃,真是諷刺啊。還了房貸后,連生病的資格都沒有。
買房是為了解決不安全感,后來卻發現最重要的是房子里的人。
話說,大家對土著的印象是這樣的:要么有房,要么有錢,父母在上??倸w有房吧,搞不好還有好幾套,銀行賬戶里還躺著巨額拆遷款。
于是乎,有人說:
“土著買房還哭窮?這是在刺激人啊!”
“外地人買房是剛需,土著買房是湊熱鬧”
“外地人買房很難,土著買房很輕松”
“外地人買房是勵志,土著買房是啃老”
......
每次聽見這些話,我內心是崩潰的,所以當編輯找到我的時候,我拒絕了,?后來,他們說匿名出鏡,捧著為土著正名的使命,我就說說自己的故事吧。
我是一名上海土著,從小和父母生活在徐匯老破小,小區很偏,要地鐵沒地鐵,公交到地鐵站都不方便。90年代政府拆遷,說土地是國家的,一分沒賠,家里的瓦房賠了一套外環小公房。
當時我壓根兒就沒想到,2018年的上海房價居然要5萬多一平,深深地錯過了4000多一平米的大好時機。我結婚時間比較晚,婚后老婆(不是土著)搬過來和我一起住。
兩年后,老婆懷孕了,我們一邊憧憬未來,一邊苦惱著,房子太小了,即使把書房割愛挪作兒童房,孩子活動的地方有限,一家5口(算上父母)仍然太過局促。
于是,我倆就琢磨著買房搬出去住。由于預算有限,打算在300萬以內解決。
我從寶山路地鐵站開始看起,但那里普遍臟亂差,一路沿3號線看房發現都不合心意。我看了某小區142平的大三房,總價700萬,因為朝向、光線、環境都非常好,所以當時在猶豫著要不要把心一橫,去銀行貸款,把這套買下來。
結果第二天就被人撬走了,據說加價10萬拿下。對于這,我是服氣的。眼看著老婆肚子越來越大,我越來越著急,甚至連下班和周末的時間都用上。
有一天,我發現閘北區中心醫院附近有一套2005年的電梯房。
我開始頻繁出入該小區,錯失好幾套后,我被市場教育,該出手時就出手。于是瘋狂添加中介微信,約定第二天就去看房。房子看過后確實還不錯,樓層高無噪音,婚房裝修,家電全留,飄窗無遮擋,最后終于買了下來。
你以為這樣就高枕無憂了?開玩笑!
去年,老婆說爸媽留在老家怪可憐的,想讓岳父岳母搬來上海。父母的房子已歸我名下,現在的房子也有我一份,但是上海早就在2011年限購了。昨天我們商量著,要不離婚買房?
朋友說,上海房地產市場存在著一條鄙視鏈:
有錢的本地人 ? 有錢的外地人 ? 沒錢的外地人 ? 沒錢的本地人。
房價面前人人平等,管你是土著還是外地人。你問我在第幾層?連我自己都不知道。
這是我來北京的第5年,據不完全統計,搬家次數高達12次。
初到北京,被中介坑了。一個三室一廳的房子,跟我說里面算我一共3個人,結果搬進去發現不止5個人。次臥住著3個女生,其中兩個和主臥的男生關系非常曖昧。住了不到兩個月,實在受不了這詭異的氛圍,搬走了。
第二次住在師姐的研究生宿舍,剛好那天下大雨,我冒著雨一箱箱地搬,特別狼狽。師姐畢業后,我搬到了附近的小區。
那是兩室一廳,隔壁住著一對夫妻。因為女生沒工作,男生壓力太大,倆人天天吵架,聲音之大樓道外都聽得很清楚。
2013年換了工作,找了一套離公司近的復式房子,四五間屋子住滿了人,也是最顛覆我三觀的經歷。
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女生可以邋遢到臉盆里發現帶血的姨媽巾,第一次知道水費要按房間交,而不是按人數,打掃衛生值日也是,不到兩個月,我被安排了4次。
住了不到一年,二房東說業主家孩子要結婚,被趕出來了。
細數這幾年,我買過三張床,兩張桌子,一個冰箱,一個洗衣機和無數小物件。每次搬家,自己拉著拉桿箱,在城市道路上,擁擠的地鐵里,一次次往返,像離巢的螞蟻。
搬了12次房,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,下定決心要買房。
4號線坐到底,9號線坐到底,昌平線坐到底。北京西南某樓盤,只有45平米和27平米兩種,我心里盤算著,45平米的躍層實際有90平米,這算是北京最小的公寓,加起來要500多萬。
朋友建議我去香河看看,香河在北京和天津之間,隸屬河北。樓盤在淑陽鎮,從八通線的最后一個站出來,坐810公交,20多個站就可到達,理想的話,通勤時間1小時,這在北京極其正常。問題是,香河實在太偏遠,想要最大的66平米loft已經賣完。
我很迷茫,在北京買房到底值不值得?
某天,北京正好迎來PM2.5已破百的霧霾,我被人流擠進地鐵,下午接到尖酸刻薄的房東說下個月起漲租1000,當下決定回家買房。
反正早已厭倦北京的快節奏,過幾年還是想回成都發展,也方便照顧父母。
我媽知道我要在成都買房后高興地不得了,經常流竄各種樓盤,還像小學生一樣做好筆記。半年過后,得知某樓盤正在清盤銷售,只剩兩個戶型,89平米和101平米,前者折后9000多一平。
二老到售樓部看過后,發現房子視野開闊,站在窗前可以望見對面高檔小區的花園式景觀,說甚是喜歡。看到他們發來的照片,我覺得還是得現場看過才拍板。趁著探親假期,我飛回成都?,F場一看確實不錯,一家人商量后決定買下來。
享受8.5折優惠后,首付23萬,向銀行貸款52萬,為期20年,每月還款3500。終于有自己的家了啊,那種既踏實又倍感壓力的感覺很復雜。我可以買一堆花架子和花,裝飾臥室的每一個角落,不用再搬家了。
對于我來說,買房這件事實在太“奢侈”。
2014年,我大學畢業,充滿一臉期待“殺”到深圳。想要在這里奮斗出自己的事業,努力扎根,所以我雄心萬丈攢首付。
周圍的同事一臉懵逼地看著我說:“單身女孩買房太難,讓未來老公買單?!?
我笑了笑:“萬一以后和老公鬧矛盾,婆婆說這房子是我兒子買的,非得趕我走怎么辦?”
月薪4k的時候,深圳房價2.5萬一平,當時剛畢業,沒啥積蓄,父母也只是在老家的商場里打工,幫不上什么忙。我想,攢個兩三年首付就出來了。自打有這個念頭開始,我有一份正職之余,周末還去做兼職,幾乎天天簡單下面條。
一年后,房價漲得遠比工資要快。我月薪5K時,深圳樓市剛好是暴漲得最恐怖的一年,房價輕松“破三闖四”,均價3.5萬一平,有人戲謔“去年不買房,白干20年”。我月薪8K時,房價破5萬一平。現在,寶安某小區的二手房已經是7萬一平。
無論我怎么攢錢,我想房子已經不再是工薪階層可以購買的了。那段時間,我心情很不好,gap了一年(即間隔年),去了坦桑尼亞、斯里蘭卡、印度,一直在漂泊。
朋友說我逃避現實,我承認當初是有這樣的心理。直到在印度綠皮火車上翹著二郎腿睡覺,在海底拍沙丁魚群,去到斯里蘭卡做義工。
我開始覺得一切都無所謂,反正都買不起,那就努力一點,掙多一點錢就掙多一點自由的空間。
我并不是所謂的文藝青年,若能平穩安定,誰又想顛沛流離。我只是個剛畢業幾年的普通人,在應該探索世界和人生的時刻,我們卻無時無刻被房子操控著,承擔著并不屬于這個年齡的重壓。
目前我打算把錢花在投資自己身上,每年報一個短期課程,例如攝影、調制咖啡……明年回國,考慮到一線城市的生活節奏太快,所以應該會選擇一個三四線宜居小城,租個復式房子生活。
倘若限購之前問我買不買房,我一定回答不買。
倘若數年前問我買不買房,我一定回答要買。
但現在若問我買不買房,我已經給不出答案了。
朋友問:“你這么一直漂著,不會想家嗎?”
我笑了笑:“我自己就是家”。
我把人生看作是一場游戲、一場旅行,隨緣而遇,隨遇而安。
瘋了瘋了。
如果說北京房價貴,那你一定沒見過香港的房價有多恐怖。去年,某權威報告指出,全球房價最昂貴的五大城市里,香港第一,北京第三。
香港基尼系數一直在0.5以上,貧富差距越來越大。將近80%的住宅都是70平米以下,36平米都要蓋出兩室一廳,臥室里分分鐘攤不開一個30寸行李箱,這還是大多數工薪階層想要買的戶型。
90平米就是四室兩廳了,能買得起這樣的房子是不折不扣的社會精英。100平米比較寬敞的三室兩廳,內地二三線城市小康之家的標配在香港是豪宅,動輒2000多萬。再和北京對比,是不是貴超多?
我和男票坐標東涌,月租13000,房價550萬,買的話要交190多萬的首期和各種費用,再月供16000,供25年。想到這,我就沒興趣攢錢買房了。
一直沒買房的人分兩種:買得起不想買和買不起,我和男票就屬于兩種情況相混合。我倆都屬于極度渴望自由的人,也是個極度害怕被束縛的人。
我無法想象,倘若有一天成了房奴,看著銀行短信提醒本月要交房貸XXXX元的時候,生活會是什么樣子。
我的經濟能力不太高,勉強湊合付得起36平米的首付。但我比較看重自己的生活感受。
首付的錢,就是我對老板說“老娘不干了”的底氣,我想走就走,想玩就玩,我只關注活著的樣子是不是自己喜歡的,不需要我長時間吃泡面,穿舊衣,受老板氣為代價換來銀行卡數字。
我倆的工作算還不錯,昨晚還在嘮叨著,再過幾年,我們用幾十萬的積蓄,到國外留學,積累各種能力,學多一種外語,擴大朋友圈子。至于戶口和孩子,沒想那么長遠,說不定會丁克。
我內心一直保持著一種“開放”的態度。比起有沒有房子,我更看重的是,萬一明天我死了,還有什么遺憾?
關于買房和租房的這筆賬,每個人都有不用的算法。
我見過太多因為結婚買房吵架的情侶,無論多甜蜜多恩愛,一到結婚談錢的時候發現各懷鬼胎;也見過不少夫妻每個月為省吃儉用,把日子過成了解放前;還有下班就吐槽老板變態至極,上班低聲下氣,因為還房貸想辭不敢辭,卻有個房子感覺很踏實的同齡人。
那些租房子的人呢?真的過得不好嗎?也不全是。
我閨蜜至今覺得世界不同角落里,有很多人在用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活著,這才是世界有趣的地方,并不是只有一面。
而不買房的原因有很多,并不一定是收入不夠,可能只是覺得現在的價格不值得。
中國人對房子的執念歸根到底,我們不愿“漂”著,因為“漂”意味著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。
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說過,人的基本需要依次是: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歸屬和愛的需要 、尊重和認知的需要、自我實現。安全需要即安全感,它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,而房子作為人類的棲身之所,被大眾認為“有房就有安全感”。
至少,我不用再看房東坐地起價時的臉色:“反正你不租還是有很多人來”,也不必擔心哪天說不租了就被迫滾蛋;我不再忍受經常堵塞的廁所、生銹的洗手池;當丈夫說要離婚的時候,我可以回到自己的房子開始新的生活......
誠然,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房子可以讓人獲得在城市生活的安全感,但這對于很多沒有充裕資金買一個理想的房子的人來講,其他方面的安全感或許更加重要:
“某次跳槽,有家我很想進的外企,無奈卡在英語上,我想報個英語班,日后和老外交流無障礙。比起二三環的房子,更好的工作機會讓我更心動,也更安心?!?
“與其把錢砸在房貸上,我更想把它用來理財和投資,銀行賬戶的錢是我的安全感”
“就一句話,沒有什么比家人更重要,我不想在他們飽受病痛折磨的時候,卻沒有錢用更好的藥去醫治他們”
“我還年輕,不想被房子礙著我闖蕩的腳步,那和中年人有啥區別?”
無論你選擇買房還是租房,這些別人經歷過的故事,或許是你以后的生活寫照,也能給你一點經驗與深思。
即使買不起房,也不必氣餒,我們不也還有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么?總比一味因循地生活,身心疲憊,別無所得要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