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區塊鏈對標互聯網:60年代的技術水平 90年代的投資水平 區塊鏈
中億財經網7月9日訊,區塊鏈技術異常火爆之下,到底有多少人關心技術發展和應用?又有多少人關注大佬所不屑的價值投資?恐怕很少。而這些,才是區塊鏈技術能夠真正發展下去的關鍵。
現在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,被稱作價值互聯網的區塊鏈,其技術水平還停留在互聯網剛剛起步的60年代,而投資亦或投機水平卻保持在互聯網瘋狂時的90年代。
在技術上,區塊鏈實際還很低效,比如將交易記錄在以太坊的成本非常之高。如今在以太坊上記錄32字節的區塊需要20,000的Gas費用,如果是1G的話將耗費20,000*(1,073,741,824/32)= 671,088,640,000的Gas費用,盡管gas費用并不穩定,但這些至少也需要數百萬美元。
再看上世紀60年代的互聯網,同樣是1G的存儲容量,存儲的價格同樣高達600到1000萬美元。而現在,存儲1G只要1美分。
區塊鏈的性能也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互聯網相仿,完全不具備大規模應用可能。1969年,在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計算機首次連接起來,這也是第一個使用交換技術的真實網絡――阿帕網。當時在網絡發送的第一條消息是“Login”,而在發送字母“g”的時候,網絡崩潰了。
我們再看,去年12月的加密貓以及不久前的交易挖礦,讓目前為止被普遍認為最成功的以太坊網絡擁堵不堪,性能缺陷暴露在大眾面前。現階段,以太坊僅支持每秒15-30次交易(TPS),這與目前常用的互聯網應用TPS相差上百倍。面對以太坊主網TPS過低、交易費用居高不下等問題,任何應用想在以太坊上大規模被使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。
盡管越來越多的主打高性能的公鏈項目出現,也推出了相比以太坊而言更加靈活的共識機制(DPoS、POC、RDPoS等)和側鏈技術,但目前而言仍全部處于待開發待落地階段。以太坊提出的Sharding(分片技術),也還要等到至少2020年才可以完成部署。
當然,正是因為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tcp/ip、郵件系統、telnet、ftp等重要網絡技術,才讓互聯網技術在個人電腦出現后迎來爆發。當前的區塊鏈領域的各種創新技術,也極有可能將區塊鏈技術帶到另一個高度。
再看區塊鏈投資,可謂超前于技術發展。互聯網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出現,但直到網景做出瀏覽器之前,所有人都覺得互聯網是科研人員或是政府機構的專屬,和普通人沒有什么關系,更談不到投資。到了90年代,眾所周知的“.com”熱潮來襲,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概念股的開始狂飆,經歷了一個從狂妄到恐慌、最終到崩潰的完整過程和結局。
今天的區塊鏈,其投資屬性已經十分明顯,儼然像是90年代后期的互聯網。目前,全世界有超過1500家企業進行區塊鏈技術方面的研發和應用試驗,其中既包括像 IBM、微軟這樣的傳統科技巨頭,也包括JP 摩根、美國銀行等實力雄厚的金融巨鱷,還包括遍布全球的近千家區塊鏈初創企業。
盡管處于熊市,風投公司和對沖基金對加密貨幣投資仍大幅增長。據加密基金研究(Crypto Fund Research)的數據顯示,截至6月15日,2018年共有216項投資,投資總額6.377億美元,而去年全年共有236項投資,總計投資4.967億美元。
投資的過激意味著泡沫的產生,而如果一個還處于萌芽時期的技術被熱錢所包圍,恐怕并不是什么好事。如果關鍵技術突破快一點,投機熱錢流入慢一點,相信在不遠的將來,區塊鏈產業終將爆發。
最后,人類要求迅速致富的心理導致對成長型投資有先天偏好,然而歷史經驗表明,在經歷過度的熱情追高成長型投資導致最終幻想破滅之后,人們必然又會走回到穩健的價值型投資的老路上,循環往復,周而復始。
- 關鍵字:
1.中億財經網(http://www.bjxghh.com/)遵循行業規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
2.中億財經網的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中億財經網"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或將追究責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中億財經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
【免責聲明】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與本網站無關。本網站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